首 页 画报概况 2017年期刊 2016年期刊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栏目>>巴彦淖尔画报>>《巴彦淖尔画报》2017期刊>>2017年第一期
“戈壁红驼之乡”魅力巴彦淖尔·丝绸之路·首届乌拉特后旗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
  • 巴彦淖尔画报
  • 2017-04-25
  • 打印本页

  “骆驼——苍天的神羔,生命的恩泽”——蒙古族诗歌

  在我国北疆和西北茫茫草原、浩瀚沙海戈壁,生活着一种不畏艰险、吃苦耐劳而又充满灵性的家畜,古人称为“塞外奇畜”,今人誉之为“沙漠之舟”,远古游牧民族视之为“天赐神物”,蒙古族更是赞之为“苍天的神羔,生命的恩泽”。它就是骆驼,古代又称橐驼。

  茫茫戈壁,瞧见一两峰骆驼,不足为奇。惟大漠中出现如此多的驼群,才会让人觉得神醉情驰、大叹有幸。随着时代的进步,骆驼身上的担子已减轻,现下,蒙古人将骆驼作为娱乐和健身的工具,骆驼越野竞速大赛、驼球等运动已经成为漫长冬季的一项有趣的体育赛事和旅游亮点。

 

万驼晨沐·齐鸿雁

  新年伊始,在被誉为“戈壁红驼之乡”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潮格温都尔镇,隆重举行了首届魅力巴彦淖尔·丝绸之路·乌拉特后旗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

  本次活动由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主办,各苏木镇人民政府、乌拉特后旗民宗局、乌拉特后旗文体局、乌拉特后旗旅游服务中心承办,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北京丝路文化发展协会、红驼协会协办。

驼球赛 陈强

  乌拉特后旗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后勤古道,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戈壁红驼之乡”。戈壁红驼属于世界珍贵畜种,是乌拉特部落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充分保护和发展骆驼产业,通过成立戈壁红驼事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引导牧民养殖骆驼,戈壁红驼数量由2002年的4千峰增长到目前的5万峰,戈壁牧人将骆驼视为“苍天赐予的神兽”。

  本次活动以“弘扬民族文化,做强旅游产业,打造驼文化旅游品牌”为主题,旨在提升“秘境乌拉特 ·动感乌拉特”文化旅游品牌,大力传承弘扬驼文化,是乌拉特后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的新举措。

圣火 包长青

驼队·齐鸿雁

  本次活动由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主办,各苏木镇人民政府、乌拉特后旗民宗局、乌拉特后旗文体局、乌拉特后旗旅游服务中心承办,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北京丝路文化发展协会、红驼协会协办。

  本次冬季旅游文化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千峰驼赛、万峰驼展”打造一条“骆驼景观长廊”。活动期间,从东升庙至潮格镇的沿路两侧,将会出现近万峰骆驼悠闲自在地觅食歇息,让游客在旅途中充分感受“红驼之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带给其无限的遐想。

  1月2日,魅力巴彦淖尔·丝绸之路·首届乌拉特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继续升温,各式极具民族特色的比赛轮番开赛,赛事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又展示了蒙古族农牧民的淳朴与智慧。

  如果你以为乌拉特国际骆驼文化节只是蒙古族同胞们展示下精美的服饰,或是秀秀他们心爱骆驼的健美身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文化节的第二日,主办方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们感受到蒙古族深厚的文化魅力。

驼赛·齐鸿雁

搓毛绳比赛·齐鸿雁

削鼻棍比赛·齐鸿雁

壮行酒·齐鸿雁

  削鼻棍、搓毛绳、挤驼奶比赛:

  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乌拉特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削鼻棍比赛

  鼻棍状如铁钉,直径约1.5厘米、长约20厘米,一般用红柳、野杏树等木材制成。可别小瞧这跟不起眼的棍子,作为驯驼工具,它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人对骆驼的控制与指挥全靠将缰绳系在鼻棍上进行。参赛的牧民们手拿蒙古刀,木屑飞舞,比赛主要看谁削的最快,最标准。

  搓毛绳比赛

  除了鼻棍,驯驼的另一个重要的工具便是缰绳。牧人御驼的缰绳普遍以驼毛为原料,掌握一手好的搓毛绳技术对于一个养驼人来说非常重要。选手两人一组,将驼毛絮成条状,用正反两种搓捻法,将毛絮条搓捻在一起。在牧民手中这看似简单熟练的功夫,一般人可不一定能做的来。

  国际驼球、驼圈赛:

  你可能觉得于上午进行的三项比赛略有些“雕虫小技”的嫌疑,蒙古族农牧民灵巧和智慧的双手不足以让你过瘾,那下午进行的国际驼球比赛和驼圈赛会让你真正体会到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力量与激情。

  驼球赛

  驼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民族学、民俗学价值。蒙古族驼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最早在乌拉特后旗开展的一项具有地域色彩和民族特点的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蒙古族驼球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只要场地稍加平整即可开展,简单易行。通过比赛,起到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团结和友谊,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体育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烤全驼

  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你可能见过全羊宴、尝过全牛宴,可有一道菜你未必见过——烤全驼。丝绸之路·首届国际骆驼文化节上,昔日王侯餐桌上的烤全驼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起火开灶。即使不算腌制的时间,一直烤全驼从开炉到上桌仍需长达6个小时的时间……

  “一只600斤的骆驼在进炉前需要用白油纸包裹,腌制5天,”主厨郭利富说,进炉前骆驼周身需用黄油纸涂抹香料泥包裹骆驼的头、尾巴、驼峰、背部。锡箔纸包裹好的骆驼,需要在380多度的蒸汽炉中烤制6小时,酥脆焦干的烤全驼便大功告成。一只烤全驼所需10名大厨齐力配合,烤全驼方法步骤考究,也许用专用烤炉、支撑架塑形、烘烤。

  据悉,烤全驼是骆驼的常见烹饪方式。在中国、科威特、马里等国家均有烤全驼这一菜肴。外黄里嫩,酥香可口而且保留骆驼的原态形状,是极具特色的美食。

  蒙古族的骆驼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骆驼文化节上,既有驼运技能、驼具制作、骆驼驾驭等表演,又有赛驼、驼球、骆驼选美等赛事,同时穿插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经贸等活动。通过举办骆驼文化节,进一步弘扬了崇尚自然、与人为善、知恩图报、弃恶扬善等朴素理念,丰富了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骆驼的意识。

陈强摄影

来源:巴彦淖尔画报     编辑:高也

        《巴彦淖尔画报》
主管: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主办:巴彦淖尔市作家协会
         巴彦淖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
         巴彦淖尔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联系人:张兰娥 15947544646